close

之前有人問我: 看爵士樂手彈琴看得「霧剎剎」,那種無厘頭的手指跳動感覺好困難。要怎樣才能隨性的更改和絃,彈出爵士的Feel?

我想,許多人想練習重新譜曲,都從像平安夜這種簡單的曲子著手,但事實剛好與他想的相反,「旋律與結構越簡單的曲子,重配和聲的工作就會越困難」。如果他能先從有和聲講究的流行歌著手(例:周杰倫的流行歌),可能還會容易些。

其實,和聲重配不是短期內就能培養的,除了要有豐富的樂理知識,你還需要培養三個習慣,才能輕易譜出精確又有創意的和聲。而這三個習慣,也正是練好爵士鋼琴的關鍵。

1.有採譜分析的習慣: 任何曲子的譜拿來,都不能馬上接收它的和聲,要合理的懷疑,並分析這些和絃出現的合理性及音樂性。若你有持續採譜分析的習慣,你就會發現默背幾十份譜是很容易的,因為你了解這些和絃的連接結構,只要給你一個頭,你就能像骨牌一樣,連鎖推論出後面好多和絃。

2.有靠耳朵練琴的習慣: 你必須對每種聲響極為熟悉(即使是9和絃、13和絃等變形),只要一想到這和聲,就能馬上在心中聽到,而你需要的訓練就是大量的「聽」和聲,而不只是去背組成音。當你重覆細聽多次後,你就會發現即使複雜的和聲,也能輕鬆辨別出來,例如: b9和絃聽起來有點"刺(bite)",若你又能聽出根音是G,那就知道它是G7b9。

記得以前有個學生說,如果他音感天生沒那麼好,那還需要練習聽力嗎? 我就問他,Do Re Mi你聽得出來嗎?他回答可以,於是我彈 Fa# Sol# La#三個黑鍵給他聽,他就分辨不出來了。難道是他的耳朵聽到Do Re Mi 時音感就特別好嗎?絕對不是,而是他聽到Do Re Mi 的次數可能多出Fa# Sol# La#一百倍,所以他才認得Do Re Mi。同理,你可以把C7(b13)當作一個「聲音」,就像Do是一個「聲音」一樣,當你聽超過1000次的時候,你就會發現你認得C7(b13),但你竟然還可能認不得只是單音的Fa# Sol# La#。

因此,所有專業音樂人都是靠耳朵練琴,因為他們對和聲熟悉度極高,所以使用像複雜的和絃,就像使用Do Re Mi一樣地容易。當然,在和聲重配時,他們「直覺使用」的和聲種類,就比一般人「絞盡腦汁」所使用的種類還要多。如此一來,和聲重配也變得直覺且即興了。

3.有編曲(或作曲)的習慣: 前兩個習慣,記得在小時候為教會即興伴奏時不自覺地養成了,但編曲是後來為了樂團創作而刻意培養的能力。不過,學習編曲對音樂性的成長而言,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(它帶來的進步速度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) ,而音樂性決定了一個爵士樂手能否彈出動人的音樂。不過,我這裡指的編曲與作曲,除了用上天生的音樂直覺外,還要有意識的使用樂理或配器學。

一個沒有編過曲或作過曲的樂手,就好像醫生沒有臨床經驗一樣,只能看到局部或單純的Case。而編曲能讓你指揮一個樂團、嘗試各種配器與和聲的組合,而作曲能讓你徹底了解樂理的內涵。你若願意,可以將一首曲子編出10種版本,然後就能輕易分辨出最好的,這遠比你在腦中空想或「彈了這個感覺,忘了那個感動」來的有效率。

音樂學的好或壞,重點不在時間,而在學習方法與天份。自古以來有名的音樂家,都不是學最久的,因為他們多在成年以前,甚至孩童時期就得到了某種成就。而天份和方法其實是一體的兩面,有天份的人常不自覺地使用自創方法學習,而找到最有效的捷徑。因此,你需要的是有效的「新方法」,如果你學琴已有好幾年,但進步曲線日趨平緩,甚至連彈琴的動力都喪失。那你可能真的該思考以上的「三個習慣」,以重拾彈琴的自由與樂趣。
  

最後,分享Oscar Peterson的Love Ballade給大家欣賞。因為看他彈琴總能感受到「自由」的重要,他的音樂完全不受限指法、樂譜,而只保留剎那間,內心最原始的感動。

歡迎參觀Justin的 黑味爵士-鋼琴影音學習網   黑味爵士FB粉絲頁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lackflavour 的頭像
    Blackflavour

    鍵盤手Justin的黑味爵士樂

    Blackflav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